双元制资讯

德国双元制为何如此成功?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发布日期:2021-08-20 13:48:23浏览量:839

今年七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该项目将开发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体系,提升项目院校“双元”育人水平,构建考核评价认证体系,区域推广中德职业教育项目合作模式。项目借鉴德国等欧洲国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技术和经验储备,遴选试点院校,按照“双元制”模式要求中德联合开发和实施适应我国国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德国双元制为何如此成功?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http://www.aery-syz.com/) 行业资讯 第1张

可见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说起德国,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足球”、“啤酒”、“汽车”等等,而“德国制造”也是许多人会提起的,“德国制造”似乎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完美品质象征,促成此类固有印象的原因离不开德国发达的制造业体系,当然也更离不开这些实际操作的工人,与国内工人不同,在德国“薪资高”“地位高”才是技术工人们的“标签”,做了二三十年的工人可以和公司老总享受同等待遇的公务舱,同等五星级酒店的单间住宿,开会时与老板“平起平坐”......这些在国内不光是“工人”不敢想,就连大部分“白领”可能也不敢想。如此的福利、待遇、地位实属令人羡慕,究其原因除了“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然也离不开他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多方面综合形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有以下几方面:

社会认同方面:

1、社会认可并支持职业教育,重视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求,德国教研部表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均十分重要,“师傅”级别的技术工人应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归为同一等级。

2、职业教育学校众多且水平高,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据了解截止到2017年德国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60多个。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政府方面:

1、树立制造业立国战略,对职业教育认可,培训岗位、教职人员创新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设立职业学校,负责教授学徒理论知识。

2、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对企业设备场所和职业教育课程有所规定;政府负责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使“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3、加强对企业商会的监管,特别是企业资质、证书发放等监管;监管企业的重任主要由工商联合会和手工业协会两大协会负责,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登记培训合同、管理考试等重要环节。

企业方面:

1、实行双元制教育制度,企业自愿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中,在德国,大型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比例非常高,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占到了80%以上。

2、提供实习场所,给予学生生活补贴;学生入学前就必须通过双向选择与一家实习企业签约,对于学费来说,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但更多的是由企业承担。不仅如此,学生除免学费外,每月还可以从培训企业取得津贴。

3、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让专家参与规则制定;

4、校外培养,职业培训中心减少企业培训负担;比如位于德国图林根州首府的埃尔福特职业培训中心,与西门子、博世、汉莎等超过500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其提供培训服务。这样,拥有教师和先进设备的职业培训中心就成为企业的一种延伸,学生可把在企业的实习全部或部分搬到培训中心。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中心就培训什么,从而减少企业培训负担。

德国双元制为何如此成功?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http://www.aery-syz.com/) 行业资讯 第2张

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际,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参考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 首先要加强国内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联系,将理论教学与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既定的培养目标。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 除加强校企密切结合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包括括同业公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等,共同支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3. 大力促进学生与企业交流及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降低或减免学生学费。

4. 建立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并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以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更好的解决专业对口及就业问题。

5.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学校的交流预沟通。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保证职教师资的整体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

6.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技工类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渐改变国内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相关推荐